曾羡慕那些外向的孩子,而现在我很喜欢既真实又努力的自己 | “成长留声机”第15期
晓南说 一篇旧文,送给近期有内向烦恼的你。
悄悄走,路自深
文字:just star
图片:网络
我是“晓南的智囊团”的一员。加入智囊团源于一次身心俱疲后在微信后台的求助,而现在我希望我的文字能给挣扎在灯红酒绿聚会场合中的你,送去一丝温暖,就像晓南平台曾带给我的一样。
改变之因——厌恶
从高中时就开始羡慕那些外向的孩子,外向的小孩儿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只要一开口,总有聊不完的话题,说不完的故事,总会成为一群人关注的焦点。
可能因为高中相对而言是一个以成绩评判人的年代吧,我习惯了坐在教室的中心被关注、被需要的感觉,换一个战场,一股莫名得失落感便涌上心头。
如果说,与同龄人横向的比较造成了失落的话,那来自亲人的 “善意”或许才是更大的打击。
去亲戚家拜年,除了一进门的问好之外,我竟想不出其他的寒暄之词,高三的春节,闲聊的话题不免多了一项——求职,长辈们一致认为,像我这样的最好躲在研究机构里做学术、搞科研,不要和社会有太多接触。
“什么?十年寒窗苦读,我却只能在后半生偏安一隅而求生存,而不论我喜欢与否。”
成绩上取得的一丝丝骄傲在此刻土崩瓦解,面对高考的压力让我一度以为我真的不适合应试教育,但是对于不善言辞的我而言,或许也只会做做卷子考考试了吧。
也许是冒险精神、也许是不甘心躲藏或者真的是未来求职面试的危机感,总之,我把一切归罪于“内向”,并决心去改变。
改变之时——作茧
大学是一个契机,故意不选择需要做科研待在实验室的专业,故意选择离家很远的学校,故意给人留下爱玩儿爱浪的印象,我终于开启了360度改变模式。
不知道自认为内向的你,在大一刚来的N次自我介绍中是不是常说这样一句话“我这个人比较慢热,但是还是能和熟悉的人打成一片……”其实,扪心自问,我们都担心被孤立,担心无法融入,担心被认为是一个内向的人。
我的大一很忙,社团活动、班级活动、志愿活动,尽力不落下每一次聚会,觥筹交错的同时,却忍受着来自灵魂深处的孤独。奔波了一天,回到寝室,看着桌上未曾翻开过的书,崭新的笔记本,一种自责和内疚涌上心头。躺在床上,望着天花板,问自己:我得到了什么?我快乐吗?答案不言而喻。
好期待有那么一天,坐在书桌前,一杯香茗,一本藏书,闲看庭前花开花落,漫随天外云卷云舒,那时才是真正的快乐的我吧。
我承认,走在路上打招呼的人确实多了,但能写对我名字的都很少(可能我名字真的很容易写错吧),更别说以心相交的好友了。
我用了4/5的大一时光,把自己变成了大多数。伴着C500N次列车奔波于南湖首义之间,参加各种聚餐,学着做一个逗比的段子手,学着成为一个外向者。
真的很累,一方面无限地透支自己的精力,另一方面接受着被关入牢笼的 “内向的灵魂”的拷问:你上一次读完一本书是什么时候?HR面对几乎一模一样的社团经历、性格特点的N个人,他要如何选择呢?大学本来就是一个尝试与探索的阶段,你怎么知道内向的人一定寸步难行?
改变之痛——蜕化
我不希望一直做一个伪装者,更难忍与灵魂厮杀斗争的痛苦伴随我度过未来的几十年,于是我选择了接纳。接纳从认识内向开始。
内向与外向的区别:内向者在独处中获得力量,外向者在社交中获得力量,这也是为什么内向者在聚会过后常常觉得很疲惫;内向者喜欢倾听,外向者喜欢倾诉;内向者探索内心世界,外向者好奇外部世界。
这两种性格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界限,更不分对错。外向的人偶尔也想静下心读一本书,内向者也能和闺蜜玩儿得很high,就像是白天和黑夜,我们很难比较两者的优劣。
我学着去享受孤独的福利:一个人去教室,随便一个空座足矣,用不着满世界去找可以容纳四个人的座位;一个人匆匆吃过午餐跑回寝室看小说,用不着排队买朋友想吃的美食而看着被冷落的书自责不已。耐下心来修炼自己的专业技能,和自己对话、深入挖掘自己的潜能。拒绝无用社交,才能更有效率地利用大学时光。
改变之果——化蝶
内向不等于表达能力低下、拒绝团队合作,内向者同样可以是出色的演说家、优秀的领导者,不要把内向当作表达能力差的借口,平时的课堂展示、案例分析的小组讨论、学校的演讲比赛,但凡需要你去表达的地方都可以去尝试,不断尝试不断总结经验,不经意间,你会发现,你再也不是那个只会保持沉默的自己了。
最近去寒假英语班报名,初次见面,学姐就和我说,“我觉得你挺活泼开朗的呀!”不知为何,有一种莫名的感动。
现在的我,会毫不吝啬地告诉周围的人“我是一个内向的人”,同时也能积极主动地参加案例讨论代表本组同学进行课堂展示,选择性地参加聚餐和素拓,或者宅在图书馆读一下午的小说。
不再把内向当缺点,随心所欲,顺其自然,一切都到来得刚刚好。
作者说
“愿你的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,
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。”
关于性格,你是否有故事要讲?
拓展阅读:
今日“助力晓南”亮相成员
排版:@人来人往
有些喜欢?请把晓南推荐给你的小伙伴。
加入晓南?私信戳我。
END